
金花235(金花235能吃什么
作者:Will、肖小跑
来源:孟岩的区块链思考
01 Web3 世界的“阿喀琉斯之踵”
电影《无间道》中,刘德华是打入警司内部、为帮派传递内幕消息的黑帮栋梁;梁朝伟是潜入帮派中的警校生。一个坏卧底和一个好卧底,两人的真实身份都被抹得干干净净,没有任何文件、记录能证明真身。对于卧底警察梁朝伟,世界上唯一能证明自己初始“灵魂”的,只有黄 Sir——他的直属上司。
而当黄 Sir 从房顶上落到汽车顶上,血浆四溅那一刹那,这唯一的“社会关系”也消失了,梁朝伟老师的“灵魂”就这样人间蒸发,陷入了万劫不复。
现在换个场景:梁朝伟老师来到了区块链中的虚拟世界,他留在区块链中的所有痕迹——数字资产、NFT、社交网络、警校证书——都被绑定在一枚私钥上。如果唯一的私钥不见了,梁朝伟老师一样会在区块链网络上变成“透明人”,丢失“灵魂”吗?他有机会依靠虚拟世界中的“社会关系”(social recovery)来恢复自己的身份吗?
到目前为止,答案是很抱歉,梁朝伟老师大概率会落得和现实世界中同样的结局。在当下的区块链世界中,私钥就是一切,没有了私钥,我们在区块链世界中创造的、拥有的一切都无法挽回,没有客服中心帮您恢复私钥,也没有黄 Sir 帮你作证。
这是我们寄予厚望的区块链、Web3世界的阿喀琉斯之踵:我们有了可以无限输入输出的“信息互联网”,也有了可以承载“资产”、实现价值流转的区块链;而我们的灵魂、身份、信用和社会关系呢?却依然无处安放。
“灵魂绑定代币”(Soul-bound token, SBT)概念的出现,让我们开始有了答案。眼前的Web3蓝图中,开始呈现清晰的层次——我们需要“信息互联网”(Information Network)、“契约互联网”(Asset Network)、和“身份互联网”(Status Network)这三根擎天巨柱,才能共同撑起一个完整、可行的“Web III”。
02 当下的 Web3:没有“身份”的“契约互联网”
以太坊自诞生起,就带着“世界的计算机”的使命和光环。可如今的以太坊,却饱受“过度金融化”的诟病,迄今为止,其最主要的功能依然只是金融和资产交易,这让“世界计算机”的定位越来越尴尬:一个只有“地址”没有“身份”、纯契约化、智能合约化的区块链体系,无法支撑起一个有效、丰富、社会化形态的应用构建——已经慢慢成为共识。
电影《分裂》中,拥有 23 种人格的凯文,在时尚设计师 Barry、强迫症控制狂 Dennis、保守的信教妇女 Patricia、淘气未成年人之间来回游走——在现实世界中,你需要患上严重的人格分裂症才可体验;而在只有“地址”没有“身份”的虚拟世界中,任何正常人都可以做到。
比如女巫攻击,一个人可以通过无数“地址”去做同一件事,破坏规则。再如“隐性的中心化”,如果一个人可以掌握无数地址和资产,那他/她就是“中心”——我们绕开了一个显性的中心政府,却迎来了在背后控制一切的隐形操控者。在没有“身份”的世界里,“去中心化”似乎是个伪命题。
在现实世界,我们生活在“身份”如空气和水的环境里,完全无感它带来的便利;而在没有身份的区块链世界中,一切变得既透明又隐匿,污浊混乱横行无阻。我们必须依靠建立数字世界中的“身份体系”,才能完成数字世界的“自由进化论”——从家犬般的“消极自由”,到鸵鸟般的“放任自由”,再到蚁群般“有约束的自由”。
但是问题来了:区块链世界中的“身份”,应该以什么姿态出现呢?
03 区块链世界中的“契约身份”(contractual status)和“关系身份”(relational status)
英国古代法学家梅因在 150 多年前曾提出论断:人类社会所有进步,到此为止,都是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并且意识到,人的“身份”有两个来源:一个源于与他人的“社会关系”,另一个源于“契约的执行”。梅因之所以倡导“从身份到契约的进步”,是因为 150 年前的现实社会中,人们最缺乏的是“契约身份”(contractual status),导致人们无法实现大规模协作;而 150 年后的区块链世界中,缺少的却恰恰是“关系身份”(relational status)——现实世界中的社会关系在区块链上的映射,才会出现一系列新的问题。
免责声明:数字资产交易涉及重大风险,本资料不应作为投资决策依据,亦不应被解释为从事投资交易的建议。请确保充分了解所涉及的风险并谨慎投资。OKEx学院仅提供信息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一切投资行为与本站无关。
和全球数字资产投资者交流讨论
扫码加入OKEx社群
industry-fronti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