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还有哪些国家在打
模块化区块链深度剖析:一个自由市场终将走向分工合作
“请给我以我所要的东西吧,同时,你也可以获得你所要的东西。”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第一次提出了分工合作的观点,并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分工合作对市场整体效率的提升。
模块化的本质是就是分工合作,一个完整系统可以拆分为可替换的不同模块,不同的模块是独立的、安全的和可扩展的,同时不同的模块可以组合在一起,实现整个系统的运作。
一个自由市场终将走向分工合作,从而带动整体效率的巨大提升。
目前,模块化是区块链行业的核心叙事之一,虽然现在市场的注意力不在这类底层基建项目,但是底层基建的完善是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本文将对模块化区块链进行深度剖析,全面了解模块化的发展历程、当前市场格局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1. 什么是模块化
其实,区块链行业中的模块化发展由来已久,我们可以站在模块化的视角再回顾下整个行业的发展。
最早的比特币链就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各个模块紧密结合,实现“比特币”的转账、记账等货币能力。
但是比特币链的问题主要是扩展性不足,无法承载更多的使用场景,因此出现了被称为世界计算机的以太坊。
可以说以太坊就是比特币的模块化,为比特币链增加了执行模块,即EVM(Ethereum Virtual Machine,以太坊虚拟机)。
虚拟机就是程序代码的执行环境。比特币只能执行较简单的转账等操作,如果要运行复杂的代码,需要引入虚拟机。
因此,在以太坊链上,出现了各类区块链应用,比如DeFi(去中心化金融)、NFT(可以理解为数字藏品)、SocialFi(去中心化社交)、GameFi(区块链游戏)等。
后来,以太坊的性能也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各类应用场景的需求了,又出现了各种Layer2网络,也就是以太坊的模块化,将以太坊的执行模块转移到链外,从而变相实现了扩容。
所谓Layer2,中文叫第二层,就是在以太坊链这个一层网络基础上,再架设一层网络,将大量的计算转移到这个网络上,然后再将计算结果回传到以太坊上,从而减少以太坊的计算量,提升了以太坊的速度。
以太坊的执行层被模块化后,随着各类Layer2的涌现,以太坊进一步被模块化,整体被拆分为了四层:
执行层:主要负责处理交易和执行智能合约;(类比一场球赛,根据球赛规则打球)
结算层:验证执行层状态并解决争议,完成交易的最终结算,确保资产的转移和记录永久保存在区块链上,决定区块链的最终状态;(解决球赛中出现的问题)
数据层:通常包括数据存储、传输和验证等功能,保证区块链网络的透明度和信任;(直播或记录球赛的情况)
共识层:通过特定的共识算法验证交易并创建新块,实现网络中数据和交易的一致性;(确保大家对同一场球赛的结果认知相同)
每一层都出现了各类项目,每一层的效率都在提升,将各类项目拼装之后很容易就可以构建一个新区块链。
这里可以类比计算机行业的发展。
最早是苹果的一体机,微软的Windows系统出现后,市场上出现了很多组装机,每部分组件你都可以购买很高的配置,最终组装成一个高性能的计算机。
在区块链世界里,如果一个链想要便宜的存储,就可以使用独立的数据可用性层,类似外接硬盘,存储空间大,便宜好用。除了数据层,每一模块都是可插拔的,灵活组装。
但是组装机出现后,并没有完全替代苹果这样的一体机。
因为有很多用户并不关心或者说没有精力去研究各类配置,他们只想要一台好用的计算机。一体机可以使得各部分组件的协作配合最好,也就使得每部分的效率发挥到最大,反而比配置更高的组装机的体验更好。
比如Layer1主流公链之一的Solana,就是一个典型的“一体机”,没有模块化,但是性能也极高,上面诞生了很多热门项目。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模块化的显著优势以及隐含劣势,
优势:
去中心化:通过将数据层分离,降低对节点的硬件要求从而提高节点数量,提高网络去中心化程度的同时不比引入额外的信任假设;
简化链部署:通过利用模块化设计, 新区块链的启动成本和设计架构的开发成本降低;
提高链的性能:各个模块的性能都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对以太坊来说,就是实现了以太坊的扩容;
促进生态繁荣:各模块承担不同功能,又保证整体的安全性;
提高用户体验:比如降低使用难度、降低交易费用
劣势:
安全性:与一体化区块链不同, 将数据层委托给第三方可能带来风险,无法像一体链那样去信任的确保安全。因此模块化架构并不安全,尤其是在需要大量跨链通信的情况下,黑客的攻击面更广。
复杂性:复杂的设计带来了更高的风险。由于模块化建设中有众多模块可供选择,而不同模块之间存在潜在的盲盒风险,如何构建更加稳定的模块化系统便成为了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2. 关键项目分析
从全局的视角看,整体可以分为三大层,
应用层:
各类DApp应用(去中心化应用),构建在区块链之上
目前包含了几大类别,包括Wallet(钱包,Web3世界的门户)、DeFi(去中心化金融)、NFT(可以理解为数字藏品)、SocialFi(去中心化社交)、GameFi(区块链游戏)等。
中间层:
如果应用层直接与区块链交互,性能、用户体验都会受到区块链技术特性的很大制约,尤其是现在是多链格局,市场上有非常多的区块链,各自的技术架构、系统特性等各不相同,应用的开发难度以及用户体验都受到了很大影响。
为了提升用户体验以及应用的开发难度,出现了这样的中间层,横向拉通各类区块链,并把区块链的特性封装起来,为应用开发提供各类技术中间件,包括账户抽象(即用户的账户可以被编程,扩展出各种复杂功能)、链抽象(即把链抽象之后,用户侧无需感知各个链的差异,基于自己的意图直接使用各个链)等等。
公链层:
执行层:分为EVM(以太坊虚拟机)、等效EVM(与EVM兼容的虚拟机)、并行EVM(支持并行交易的EVM)、模块化VM(非EVM类型的虚拟机)
结算层:除了可以结算到以太坊上,目前主要的结算模块化项目是Dymension;
数据层:也叫数据可用性层,这一层的项目是最多的,因为数据存储的成本占据了交易费用的大头,因此市场上有很强的需求获取便宜好用的存储模块,以太坊本身的存储太贵,模块化项目中龙头是Celestia,比特币生态的头部项目主要是Nubit;
共识层:Celestia也做了共识层,但是这就动摇了以太坊的根基,以太坊社区不承认采用Celestia作为共识层的公链是以太坊的Layer2,而且Celestia的安全性并未像以太坊那样已经得到了时间的验证,安全度不足;
接下来,我们具体分析一下三个关键的项目,Celestia、Dymension、AltLayer。
2.1 Celestia
基础介绍
作为首个提出模块化区块链概念的项目,Celestia可以说是模块化赛道的先驱,尤其是其币价爆拉之后,吸引了市场的注意,从而打开了整个赛道的天花板。
构建一个可扩展的数据可用性层,从而实现下一代可扩展的区块链架构——模块化区块链,旨在使任何人都能以最小的开销轻松部署自己的区块链。
运作机制
数据可用性采样
Celestia 不处理交易的有效性,也不执行交易。它仅对交易进行打包排序和广播,所有交易有效性规则均由客户端的 Rollup 节点强制执行(即实现共识层和执行层的解耦)
数据验证方式:抽象地说,可以将区块数据划分为方阵(例如 8x8),通过编码,在原始数据上添加额外的「校验」行和列,形成更大的方阵(例如 16x16)。通过对这个大方阵内的部分数据进行随机采样并验证其准确性,就可以确保整体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即使部分数据丢失或损坏,仍然可以使用校验和数据恢复整个数据
主权Rollup
交易验证方式:主权 Rollup 与智能合约 Rollup(如 Optimism、Arbitrum、zkSync 等)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交易验证方式。在智能合约 Rollup 中,交易由部署在以太坊上的智能合约进行验证。而在主权 Rollup 中,Rollup 节点本身负责验证交易
升级方式:
对于智能合约 Rollup,升级取决于结算层的智能合约。要升级 Rollup,需要修改智能合约。这可能需要多个签名来控制谁可以发起智能合约的更新。尽管团队控制升级多重签名的情况很常见,但通过治理来控制多重签名也是可行的。由于智能合约位于结算层,因此受到结算层社会共识的限制。
主权 Rollup 通过类似于 Layer 1 区块链的分叉进行升级。发布新的软件版本后,节点可以选择将其软件更新为最新版本,如果节点不同意升级,它们可以继续使用旧软件。这样的选项使得社区中运行节点的人可以决定是否接受新的更改,即使大部分节点进行了升级,也无法强制它们接受升级。这种特性使主权 Rollup 成为真正的「主权」Rollup。
量子引力桥(QGB)
充当了Celestia和以太坊(或其他EVML1链)之间的桥梁,实现了两个网络之间的数据和资产传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