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成功

分享至

主页 > 数字货币 >

为什么所 AI 的星星之火必将燎原

2024.01.08

原文来源:琢磨事

为什么所 AI 的星星之火必将燎原

图片来源:由无界 AI生成

如果说过去的文章更多的是基于过去十年产业经验对未来做的推断,那12月当产品收入达到某个量级后就相当于是推断得到了检验。这时候想到的反倒不是什么未来愿景,而是主席当年的那句老话:星星之火必将燎原。就好像看到了许许多多的火种,潜藏不太容易看到的层次上,一闪一闪冒着微弱的火光。我对AI的信心从来没像这一刻这么强。


肯定会迎来一个AI原生应用的浪潮


之前文章更多是从图灵测试2.0和智能原生到底应该定义成什么样子来做解读,这次我们换个方法,举一个发生在琢磨事这号对应群里的具体且真实的例子。很不阳光,但仔细想想却很有意思。

背景很简单:琢磨事这号有个读者群,群并没什么特别的商业化目的,纯粹聚集了些对AI感兴趣的同学日常聊聊天,比如做些文章中观点和产业趋势的探讨。入群的也都是做这个行业并且对AI有点想法的同学。

然后有趣的事情发生了。

不知道什么时候群里混入了一些特别的人。

我个人作为群主一般大家转发到群里的文章等都会看看,时间一长就发现有几个同学不对劲,他们不定期发文章,可总的频率很高,每次发的文章标题很火,但内容很稀薄,也很短,内容中间必然带广告。除了发文章保持绝对沉默,从不发言。

这群是只要不骂街,谁爱说点啥就说点啥的风格,所以最初我也不怎么想理会。

可在某个瞬间,我突然意识到这不是真人,肯定都是些机器人。

从这个角度往回解读,就发现虽然套路有点无赖,但确实是一个很小的AI原生应用。纯血的。

我们想象下它后面的结构。

必然有一个联通真实世界捕捉热点的感知部分,从中选出对应的选题。

再针对选题自动生成内容。

生成内容的同时用爬虫爬取对应的群,想办法加进去(反馈环节)。这时候200人以下的群只要扫二维码就能加入,所以估计是重点关注对象。

进一步还要标识对应的群的属性,然后和文章的内容做匹配,再之后才是一定频率的不定期发送。

这么个应用,核有三个部分:一部分对大模型进行调度负责扫描和生产内容;一部分是日常任务比如发文的原则,一部分同现实进行接轨等。

对现实进行感知,基于大模型进行内容生产,然后内容反馈回现实的世界,并在浏览的环节嵌入盈利环节。

典型新式智能原生应用。就是你很难想到会用这么个形式冒出来。

上面说的结构大概率和之前说的Agent结构80%雷同:

为什么所 AI 的星星之火必将燎原

和过去应用对比那里不同了

从技术角度看,基于过去的技术,不用大模型也不是完全不能做,尤其是对于做爬虫的兄弟。但过去很难这么做出钱来。(即使现在我也不知道这玩意能不能赚到钱,很想找到这帮哥们问问数,就当骚扰我好几天的成本了)

原因特别简单:当AI不足够成熟,你其实做不出那么多订阅号文章,并且还都匹配实时热点。

所以说这种应用是真的新类别的应用(当然也可以叫Agent)。它从感知到生产到盈利全场景是闭环的。

从我们经常说的图灵测试2.0的视角就是:它能够在一个完整商业场景上闭环,不需要人的介入,并且近似全自动的行动。行动的结果可以创造收入。

一旦这种场景成立,那这种应用就可以拿走对应那个场景下的,智能边界内的价值。

做上面这类应用的同学,未必会像我这做战略出身的人,天天琢磨套路,更可能就是觉得这事能干就干了。现在还少,但当广大产品和程序员同学了解到打造这么个东西成本可能和旅游一次差不多的时候,估计做的人会越来越多。

可这种敏锐感知不是没限度的,通常最终还是会贴着套路走(经常说的从特殊到一般,一般再到特殊的过程)。

上面这个例子正好契合了之前提到的套路的关键点:

纯粹数字空间,幻觉影响不大,通过图灵测试2.0等。


智能原生应用不是AIGC工具


还是要区分下这类应用和纯粹内容生成的工具。

虽然两者都顶着AI的帽子,但却有本质性差异。

AIGC工具本质上算法驱动,只有极少数的人在天时地利具备的情况下才可能。商业模式极其难以跑通。

免责声明:数字资产交易涉及重大风险,本资料不应作为投资决策依据,亦不应被解释为从事投资交易的建议。请确保充分了解所涉及的风险并谨慎投资。OKEx学院仅提供信息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一切投资行为与本站无关。

加⼊OKEx全球社群

和全球数字资产投资者交流讨论

扫码加入OKEx社群

相关推荐

industry-fronti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