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成功

分享至

主页 > 数字货币 >

「数字人」侵权案,除了版权还应关注什么?

2024.03.12

撰文:肖飒

作为当前数字技术与文艺创作深度融合的产物,虚拟数字人体现了数字文化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趋势,成为了网络文娱的新「流量密码」。根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23 年中国 AI 数字人产业研究报告》显示,2022 年中国虚拟人核心市场同比增长 94.2%,伴随着虚拟数字人 IP 化,虚拟偶像、虚拟化身等形式逐渐成为以视频直播为代表的泛娱乐、电商、文旅等 Web3.0 领域的重要业务形态。

然而,虚拟数字人及其「中之人」是否享有著作权或邻接权?在现行著作权法框架下如何实现虚拟数字人有关主体的权益保护?这仍存在疑问。杭州互联网法院审理了首例「虚拟数字人侵权案」,从权利主体、客体、权利归属多层次分析了这些提问。飒姐团队今日文章便从这一判决入手,解读虚拟数字人的有关著作权问题,以期帮助诸位老友厘清其权利归属、法律属性相关问题。

01 基本案情

本案原告 A 公司综合应用多项人工智能技术,打造了超写实虚拟数字人 Ada,并于某视频平台发布两段视频将 Ada 进行公开,一段用于介绍虚拟数字人 Ada 的场景应用, 一段用于记录真人演员徐某与虚拟数字人 Ada 的动作捕捉画面。 被告 B 网络公司后通过账号发布两段被诉侵权视频。 视频的居中位置使用 A 公司发布的相关视频内容,并在片头片尾替换有关标识,且在整体视频中添加虚拟数字人课程的 营销信息。

由此,A 公司诉称,B 公司的行为侵害其美术作品、视听作品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以及录像制作者及录像制品中表演者的信息网络传播权。

02 裁判结果

杭州互联网法院认定虚拟数字人的人物形象构成美术作品,涉诉视频分别构成视听作品和录像制品,原告享有相关著作权及邻接权,遂判决被告消除影响并赔偿经济损失 12 万元。

03 案件评析

什么是虚拟数字人?根据《虚拟数字人法律研究报告》,虚拟数字人是指多技术结合之下,依靠技术设备呈现,具有人的外观、动作和语音等特征,以数字形式存在的虚拟形象。根据其驱动技术的不同,可分为通过佩戴动捕设备或特定摄像头的真人驱动型和由深度学习算法运作的 AI 驱动型虚拟数字人,本案中的 Ada 属于前者。然而无论其驱动核心是什么,在现行著作权法框架下,虚拟数字人的主体地位暂时不能实现。

(一)虚拟数字人著作权主体之否认 — 立足「人类创作中心主义」

正如法院说理所言,虚拟数字人不是自然人,其体现了开发设计者的干预和选择,不具有作者身份。在弱人工智能盛行的当下,人工智能创作成果的智力创作空间有限,即使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具有独创性,能够构成具体类型的作品,也不归属于虚拟数字人。

「人类创作中心主义」是著作权立法的哲学基础和基本精神,在此逻辑下,作品本质上是作者的意志,自然人作者始终与其作品紧密联系在一起,以此实现著作权法的创作激励效益。换言之,法律作为权利的载体,应当也只能从人的主观意志中获得,「无权利即无义务,无义务即无权利」,法律主体应是享有权利、负有义务和承担责任的主体,即自然人(或法律拟制为「人」的法人、非法人组织等)。而虚拟数字人不具有独立的自由意志,也没有相应的社会属性,在现行著作权法「人类创作中心主义」的立法精神下,显然不能成为著作权的主体,也谈不上法律拟制人格的赋权。

技术无法也不应等同于人的创造性思考,我们应当回到「人」在虚拟数字人背后的真实作用这一基本问题进行解读,以人为本,从而弱化数字时代下修正著作权法律框架可能带来的冲击和不适,保护虚拟数字人背后的知识产权。A 公司通过建模、智能合成、动作捕捉等多项技术手段,耗费大量精力和财力「创造」了该可视化、人格化、交互化的形象,理应得到著作权保护。

(二)虚拟数字人形象及相关视频的著作权认定

根据《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四条规定,美术作品是指绘画、书法、雕塑等以线条、色彩或者其他方式构成的有审美意义的平面或者立体的造型艺术作品,构成美术作品需要满足「独创性 + 审美意义」两个要件。案涉虚拟数字人并非虚拟化身,并不在现实中对应某一特定自然人,而是由原告公司通过创建静态三维形象、建模、真人驱动等方式呈现的形象,并不是简单对他人或他人作品的抄袭或复制。此外,案涉虚拟数字人借鉴了真人的体格形态,同时又通过运用文字、色彩、图形、服装等要素,表达了作者独有的美学思维和选择,自然构成美术作品。

免责声明:数字资产交易涉及重大风险,本资料不应作为投资决策依据,亦不应被解释为从事投资交易的建议。请确保充分了解所涉及的风险并谨慎投资。OKEx学院仅提供信息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一切投资行为与本站无关。

加⼊OKEx全球社群

和全球数字资产投资者交流讨论

扫码加入OKEx社群

相关推荐

industry-fronti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