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卡被冻结纯属“误伤
AI手机,只是噱头?
文章来源:定焦(dingjiaoone)
作者 | 黎明
编辑 | 魏佳
今年的手机圈很热闹,一开年就弥漫着一股火药味。
先是三星赶在年前发布了Galaxy S24系列手机,特意把发布会开到了苹果的“后院”——场馆距离苹果总部只有15分钟车程。
随后是开年上班第一天,OPPO CEO陈明永发布一封气势磅礴的内部信,说手机行业将进入第三阶段。同一天魅族宣布,将停止传统智能手机新项目,全力投入明日设备。
这个“新设备”,就是手机厂商们正在大力鼓吹的——AI手机。
各位CEO们,不约而同将AI作为新产品的一大卖点。仿佛在手机俩字前面加上“AI”,就可以把智能手机扔进垃圾桶,就像当年用“智能机”取代“功能机”那样。而现在开发布会,不提AI,都不好意思上台。
大家对外讲的故事也大同小异:把更强的芯片,更大的内存,以及更先进的AI大模型装进手机,实现一些类似AI对话、AI扩图的新功能。
在手机销量年年下滑、折叠屏卖不动、摄像头卷不起的当下,AI成为手机厂商打出的一张新王牌。
抛开手机品牌抢占市场的野心,以及被渲染夸大的营销,我们需要搞明白,AI手机,到底是不是噱头?
AI手机,到底是个啥?
AI手机,其实就是个概念,而且这个概念还不新。
早在2017年,手机行业就鼓吹过一波AI手机,当时厂商们主打AI芯片。
所谓AI芯片,是带有神经网络引擎的处理器,专门用于AI计算,能运行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AI应用。本质上,就是在手机处理器平台中,新加入的一个擅长神经网络计算的硬件模块。
标志性的事件是苹果A11芯片量产,并在当年9月被搭载进iPhone 8、iPhone 8P和iPhone X。华为、高通也紧随其后发布了所谓的AI芯片,并争夺首款AI手机芯片的名头。
图源 / Unsplash
荣耀则在2017年11月发布荣耀View 10,打出了“你的第一台AI手机”的口号,一大卖点是搭载了AI芯片海思麒麟970。
次年5月,中国电信发布《AI终端白皮书》,试图对AI手机进行定义,简言之就是搭载AI芯片、能运行AI应用的就是AI手机,需要具备人脸识别、语音助手、场景识别、系统优化等功能。
手机厂商很兴奋,但手机用户很淡定。从体验上,AI手机能人脸识别了,玩游戏不卡了,拍照自动美颜了,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不像当年iPhone 4横空出世时彻底改变用户习惯。所以,概念火了没多久就消停了。
今年以来,AI手机的概念再次火热起来,并逐渐成为行业共识。这一次的催化剂是大模型。
华为、小米、OPPO、vivo等厂商,在ChatGPT出现后都宣布自己也在研发大模型。把大模型技术应用到手机上,就把智能手机变成了AI手机。
这次也有白皮书,是IDC发布的,不过OPPO是联合发布方,含金量大家自己品。《AI手机白皮书》用四项能力定义AI手机:高效利用算力、感知真实世界、自学习、创作。
归根到底其实就一句话:具备生成式AI能力的手机。
总结各大厂商对外的说辞,至少有两个指标能衡量一部AI手机的含金量。
首先是能不能装得下大模型。大模型的参数量很大,动辄百亿千亿,训练、推理非常消耗算力,之前这个过程手机带不动,要在云端完成。ChatGPT、文心一言、讯飞星火等APP,对于用户在手机上输入的数据和指令,它们会上传到云端进行处理,处理完再传回手机。
手机厂商一方面把手机的计算能力提高,同时把大模型“做小”,让模型能部署到本地,直接在手机上运行。这是目前所有手机厂在做的事。去年8月雷军首次展示小米大模型团队,宣传的重点就是小米大模型能在手机上跑。
其次是能不能运行AI应用。手机厂商们都有个执念,想给手机用户安排一个AI助理。借助AI大模型,语音助手可以具备文本创作、AI扩图等功能,用户直接用语音“指挥”就行。小米大模型的第一个应用,是小米语音助手“小爱同学”,苹果在多年前就推出了Siri,虽然使用效果一言难尽。
当前行业里好用的AI应用不多,手机厂商在推语音助手的同时,也在将一些AI功能融入到手机系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