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卡被冻结纯属“误伤
硅谷“逼死”AI学术圈
文章来源:智东西
编译 | 香草
编辑 | 李水青
危险的大模型权力失衡:硅谷主宰一切,学者无路可走。
智东西3月13日消息,据《华盛顿邮报》报道,当下头部科技公司对AI领域的“垄断”愈发严重,学术界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根据斯坦福大学的一份报告,2022年,科技公司创造了32个重要的机器学习模型,而学术界只产生了3个,这与2014年形成了明显的反转,当时大部分AI突破都来自高校。
随着Meta、谷歌和微软等公司将数十亿美元投入AI领域,即使是美国最富有的高校也与它们存在巨大的资源差距。例如,Meta于今年1月宣布将采购35万个GPU,相比之下,斯坦福大学的自然语言处理小组总共只有68个GPU。
大模型训练的天价成本迫使高校只能与企业合作,同时硅谷的千万美元高薪正在从学术界“抢走”人才。根据一份2023年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报告,近70%拥有AI博士学位的人才最终进入私营公司就业,而20年前这个比例只有21%。
对此,以斯坦福大学教授李飞飞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正在积极游说,以寻求资金、资源投入和政策的倾斜。去年6月,被称为“AI教母”的她在旧金山的一场宴会上向美国总董拜登发出紧急呼吁:请求建立一个全球性的算力和数据集仓库,让美国顶尖的AI研究人员能够跟上科技巨头的步伐。
报告地址:
https://aiindex.stanford.edu/wp-content/uploads/2023/04/HAI_AI-Index-Report_2023.pdf
https://ide.mit.edu/wp-content/uploads/2023/03/0303PolicyForum_Ai_FF-2.pdf
01.
大模型开发成本高昂
高校“被迫”与企业合作
大模型训练所需要的算力和数据都是非常昂贵的资源。斯坦福大学报告估计,谷歌DeepMind的大型语言模型Chinchilla开发成本为210万美元。
为了获得昂贵的算力和数据资源,高校学者通常别无选择,只能与工业界的研究人员合作。根据《科学》杂志刊登的报告,2020年在顶级AI会议上提交的论文中,近40%的论文作者包含至少一位科技公司员工。
越来越多的学者、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前员工认为,训练和使用模型的高昂成本正在将研究人员排除在外,威胁到对这一新兴技术的独立研究。研究人员认为,这种失衡的权力动态以微妙的方式塑造了AI领域,使得学者将他们的研究定位偏向于商业用途。
▲去年,一名学生在斯坦福大学走廊里工作(图源:《华盛顿邮报》)
在科技公司内部也有同样的情况。上个月,扎克伯格宣布Meta的独立AI研究实验室将更加靠近产品团队,以确保两个团队之间“有一定程度的协调”。
“与工业界相比,公共部门在资源和人才方面严重滞后,”李飞飞说道,“这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因为工业界专注于开发以盈利为驱动的技术,而公共部门的AI目标则着眼于创造公共利益。”
包括李飞飞在内的一些学者正在推动寻找新的资金来源。她一直在华盛顿游说,与白宫科学技术办公室主任提出合作,并访问国会山与从事AI工作的立法者会面。
▲2017年,李飞飞在旧金山举行的谷歌会议上发言(图源:Getty Images)
政策制定者正在采取一些措施来解决资金缺口。去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宣布投资1.4亿美元,成立7个由高校领导的全国AI研究所,研究AI如何减轻气候变化影响、改善教育等课题。
大型科技公司也向国家AI研究资源提供了计算资源,如微软捐赠了价值2000万美元的计算积分,其首席科学家称,公司长期以来一直重视与学术界同仁分享知识和计算资源。
02.
千万美元高薪吸引人才
七成AI博士选择私企就业
虽然科技公司和政策制定者开始采取措施解决资源缺口,但一些学者认为,这种投入或许已经太迟了,因为硅谷正在用疯狂的高薪从高校“抢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