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货币贬值:比特币没
一门闷声发大财的芯片生意
文章来源:半导体行业观察
文章作者:邵逸琦
一个季度赚了123亿美元的英伟达,现在成了许多半导体企业艳羡的对象,大家头一回发现,原来GPU利润这么高,甚至能撑起2万亿美元的市值,但英伟达真的会满足于此吗?
英伟达CEO黄仁勋曾在2008年发表过感言,认为公司应该把研究客户的需求,把解决客户的问题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去关注对手,如果把精力放在如何从对手那里把客户抢过来,就会错失开拓新客户的机会。
16年之后,英伟达的CEO还是黄仁勋,虽然股价市值规模早已翻了十数倍乃至上百倍,但在他的掌舵下,英伟达依旧走在不断寻找新客户的道路上。
据路透社报道,英伟达正在建立一个新的业务部门,专注于为云计算公司和其他公司设计定制芯片,其中包括先进的人工智能处理器。
据其爆料,英伟达高管已经与亚马逊、Meta、微软、谷歌和OpenAI的代表会面,讨论为他们生产定制芯片的事宜,除了数据中心芯片外,英伟达还在寻求电信、汽车和视频游戏的客户。
路透社的这份报道,意味着英伟达要以强势姿态切入数据中心定制芯片市场,要在传统的游戏,新兴的人工智能等领域之后开拓一片新的战场。
那么,英伟达为什么要这么做,它的胜算又有几何呢?
定制双雄
从2020年开始,自研和定制成为了半导体行业的热门词,从苹果发布M1芯片开始,似乎每个厂商都在尝试自研芯片,以此来获得成本上的优势。
但对于超大规模数据中心企业(Hyperscaler)公司来说,他们对于硬件和软件都有接近完全的掌控力,非常适合开发自己专属的SoC,而他们在这方面的研究也确实要早的多,定制化芯片初期最大的推动因素,就是来自这些企业对AI,以及云端计算的庞大需求。”
早些年靠AlphaGo一炮而红的谷歌,就是定制化芯片的先行者。
2013年,Google AI负责人Jeff Dean经过计算后发现,如果有1亿安卓用户每天使用手机语音转文字服务3分钟,其中消耗的算力就是Google所有数据中心总算力的两倍,而全球安卓用户远不止1亿。
此时谷歌已经意识到,光靠通用的CPU和GPU已经无法满足未来的庞大计算需求,而出路就是选择定制芯片,为此,它定下了一个目标:针对机器学习这一目的来构建特定领域计算架构(Domain-specific Architecture),还要将深度神经网络推理的总体拥有成本(TCO)降低至原来的十分之一。
2016年的Google I/O开发者大会上,谷歌首席执行官Sundar Pichai正式向世界展示了TPU这一自研成果,初代TPU 采用了 28 纳米工艺制造,运行频率为 700MHz,运行时功耗为 40W,谷歌将处理器包装成外置加速卡,安装在 SATA 硬盘插槽中,实现即插即用。TPU 通过 PCIe Gen3 x16 总线与主机连接,可提供 12.5GB/s 的有效带宽。
但初代TPU并非谷歌自己独立打造,它的背后,离不开博通的助力。
根据2020年摩根大通分析师Harlan Sur的报告,谷歌TPU v1至v4这几代均是它与博通共同设计的,当时它已经开始生产采用7nm 工艺的TPU v4,并开始与谷歌合作设计采用5nm工艺的TPU v5。
Sur表示,博通的专用集成电路(ASIC)业务2020年全年收入为 7.5 亿美元,高于 2016 年的 5000 万美元,除了芯片设计之外,博通还为谷歌提供了关键的知识产权,并负责了制造、测试和封装新芯片等步骤,以供应谷歌的新数据中心,博通还与其他客户如Meta、微软和AT&T等公司合作设计ASIC芯片。
这位分析师还在2022年5月表示,Meta正在使用定制芯片来构建其 Metaverse 硬件,成为博通下一个价值数十亿美元的 ASIC 客户,“我们相信,这些成果主要集中在 5 纳米和 3 纳米工艺上,并将用于支持 Metaverse 硬件架构,该架构将在未来几年内部署,Meta 将在未来三到四年内成为博通继谷歌之后下一个年产 10 亿美元的 ASIC 客户。” Sur谈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