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RP预期重磅消息(瑞波价
中美 AI 股“由盛转衰”:英伟达暴减2.17万亿,中国“AIGC第一股”首日破发|钛媒体AGI
文章来源:钛媒体AGI
作者|王健
编辑|林志佳
当前ChatGPT热度下降,投资人担忧AI行业盈利难题,促使中国、美国的 AI 概念股出现由盛转衰与“回调”迹象。
4月24日,中国“AIGC第一股”出门问问(02438.HK)成功登陆香港交易所主板,以3.8港元/股的下限价格招股。但首日遭遇破发,开盘下跌超过21%。下午跌幅开始收窄,首日报收3.68港元/股,跌3.16%,最新市值达54.9亿港元。
更早之前,美国 AI 巨头英伟达(NASDAQ: NVDA)股票经历“过山车”行情,一周内暴跌接近15%,公司总市值减少近3000亿美元(约合2.17万亿元)。
随着“百模大战”的AIGC赛道已竞争白热化,二级市场质疑这个烧钱且受困于商业化落地难题的领域。同时,二级市场的“负面效应”正不断传到到一级市场,致使所有人都在问,AI 产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是不是已“由盛转衰”了?
中美 AI 差距拉大,企业变现能力受质疑
中国、美国 AI 相关的资本市场正呈现从一年前的“狂欢”,到如今“冷静”态势。
美股市场方面,短短一周内,美国 AI 相关个股出现了下跌。除英伟达之外,超微电脑(NASDAQ: SMCI)暴跌近20%,Meta跌超4%,亚马逊跌超2%,特斯拉、微软、苹果、谷歌跌超1%。
国内 AI 公司方面,过去一周内,科大讯飞股价下跌约7%,。而过去12月内,寒武纪(SHA: 688256)股价下跌44.6%,百度港股(HKG:9888)和百度美股(NASDAQ:BIDU)近一年分别下滑18.8%、19.6%。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状况?如果说,美股还是因为超微电脑的“神秘预告”以及美股大盘造成的突然下跌,那么国内 AI 公司,其业绩基本面非常堪忧。
以科大讯飞为例。
4月22日,科大讯飞(002230)发布2024年第一季度报告,2024年第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6.46亿元,同比增长26.27%;实现净亏损3亿元,同比下降418.99%;基本每股收益-0.13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为-1.76%。
更早之前,科大讯飞已发布2023年年报,业绩低于预期。2023年公司实现营收196.50亿元,同比增长4.41%,低于公司原本预计的超200亿元的营收;2023年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6.57亿元,同比增长17.12%。
4月23日财报会议上,科大讯飞高层也坦言,关于公司应收账款,现在由于整个政府财政困难,增加的确实还是挺快的,公司应收账款的结构主要是以政府大中企业金融机构,包括华为在内的大型合作伙伴为主。尽管2023年根据严谨的会计准则计提坏账,但实际过去历年整个坏账是比较低的,2020年,实际坏账率是0.1%,然后逐年下降。2023年整个实际的坏账率是0.01%,应该说坏账是可控的。
财报显示,2023年,科大讯飞我个研发投入这38.39亿,占总营收的19.53%,同比增加4个多亿,其中整个星火大模型的研发投入总数超过20多个亿。
很显然,业绩不佳、应收帐款增加,均成为科大讯飞难以产生盈利的原因。
不止是科大讯飞。今早登上港股的“AIGC第一股”出门问问财报显示,其AIGC产品依靠订阅制模式,但出门问问当前面临AIGC新用户获取成本不断上涨的压力。其中,注册用户的获客成本从2021年每人1.4元,攀升到2023年的13.5元;付费用户更是从2021年的每人31.8元,涨到2023年的133.1元。
如今,中国的 AI 公司出现一种特殊的“能力”:大模型全部超越GPT-4,但没人真正成规模买、没有任何的高技术壁垒、没有任何创新性技术差别。
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院长薛澜教授表示,中国有超过130个大模型,尽管单从量上讲进步很大,但实际上中国大模型还存在不少问题。他提到有不少大模型是用“套壳”和拼装的方式构建的,而且算力也被“卡脖子”了。
波士顿咨询集团 (BCG) 的一项调查中,大约一半的受访者(均为高管)表示,他们不指望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够带来大幅的生产力提升,而且他们担心生成式 AI 工具可能出现错误和数据泄露。
相反,有广泛的业务场景及较强的应用能力的AI科技公司,其企业营收和经营表现则会好很多,在大模型的基础上多项业务也取得了显著的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