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成功

分享至

主页 > 数字货币 >

AI大模型加速“上车”,万亿市场将爆发,但实际应用仍有待观察

2024.05.15

文章来源:钛媒体

作者|林志佳

编辑|胡润峰


图片来源:由无界AI生成 图片来源:由无界AI生成


2024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近日落下帷幕。

据官方数据显示,本届北京车展期间,117款新车型全球首发,大约有280辆全电动、油电混动、卡车等类型车辆展出,小米汽车、大众汽车、日产、芯驰科技等超过500家车厂和供应商展示其产品。10天内共有89.2万名参观者涌入展会,其中3%是经销商。

而对于钛媒体AGI来说,本届展会最大亮点之一,就是中国 AI 大模型“上车”。

车展期间,日产汽车宣布与百度共同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双方将在 AI、智能汽车领域的战略合作开展可行性研究;丰田、长安、岚图、广汽等整车品牌宣布与腾讯达成合作,联合打造汽车行业大模型方案,覆盖座舱助手、营销、客服等场景;此前,商汤绝影则和小米宣布合作,将在小米SU7汽车座舱中搭载日日新大模型技术。

据钛媒体AGI不完全统计,已经有超过20家汽车品牌宣布 AI 大模型技术“上车”。

大模型“上车”概念日渐火爆,尤其很多中国 AI 公司都“突出重围”,竞逐国际品牌汽车合作。而随着智能汽车下半场悄然到来,汽车正在升级为新一代“移动智能终端”,其智能化水平的高低也成为车企在智能网联时代决胜的关键,加速大模型“上车”也成为车企突显产品智能化、打造产品差异化的新选择与新方向。

然而,在北京车展现场,钛媒体AGI编辑也发现另一个现象,就是大模型“上车”还未规模化商用,多家企业反馈均为“展示”阶段,除了简单的“语音助手”,还未能产生更大的场景和应用。有专家指出,目前大模型上车概念成份居多,具体实际应用情况还有待观察,而且大模型上车不一定能提升企业经营业绩并带来稳定利润。

IDC中国高级分析师洪婉婷对钛媒体AGI表示,智驾技术本质上是以AI为核心驱动力的复杂系统工程,其发展高度依赖于企业的技术研发底蕴、资金投入规模以及对前沿科技的敏锐捕捉与高效转化能力。而国际车企持续与国内企业在智能辅助驾驶或 AI 领域展开合作,是中国智驾技术站上世界舞台迈出的重要一步,而背后核心动力,是国内企业在AI技术上的深度布局与持续投入。

AlixPartners大中华区汽车咨询业务合伙人章一超认为,目前大模型“上车”概念成份居多,硬件方面的确正进行储备,但具体应用是否相比之前有质的突破还有待观察。


AI 大模型要“上车”,汽车厂商撬动新万亿市场

AI大模型加速“上车”,万亿市场将爆发,但实际应用仍有待观察


据乘联会最新数据显示,4月1日至4月14日,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51.6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32%,达到26万辆,渗透率达50.39%;全国乘用车厂商批发汽车53.4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批发26.8万辆,渗透率达50.19%。

新能源汽车零售、批发渗透率双双突破50%。更早之前,电动车在新车销售量中渗透率快速提升,2021年至2023年5月,已经达到35.3%水平左右,电动车市场已经从爆发式增长阶段,逐步进入稳定高速增长阶段。

与此同时,在外观、三电、智能座舱领域竞逐多年后,深度智能化成为中国汽车公司锚定的下一个目标。

实际上,AI 与汽车之间的最初联系要追溯到40年前,最初的方向是“自动驾驶”。

1984年,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DARPA)与陆军合作,发起自主地面车辆(ALV)计划。随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美国院校都先后加入无人驾驶汽车的研究工作中。

其中,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研制的 NavLab 系列智能车辆最具有代表性,在1995年NavLab-5就实现了88.5km/h的实验环境自主行驶平均速度,并首次横穿美国大陆,自主行驶里程为4496km,占总行程的98.1%。

2015年10月,AI 技术与汽车迎来了一个重要时间点——特斯拉推出半自动驾驶系统Autopilot,成为全球第一个投入商用自动驾驶技术的厂商。随后,通用汽车推出Cruise,奥迪A8量产 Level 3 级别的自动驾驶技术。

与此同时,国内层面,中国无人驾驶汽车研究晚于美国。1992 年,国防科技大学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辆真正意义上的无人驾驶汽车。

免责声明:数字资产交易涉及重大风险,本资料不应作为投资决策依据,亦不应被解释为从事投资交易的建议。请确保充分了解所涉及的风险并谨慎投资。OKEx学院仅提供信息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一切投资行为与本站无关。

加⼊OKEx全球社群

和全球数字资产投资者交流讨论

扫码加入OKEx社群

相关推荐

industry-fronti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