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谈Coinbase创始人:加密世
去中心化身份:链上声誉能否成为信任之锚?
原文作者:FRANCESCO
原文编译:深潮 TechFlow
近年来关于链上声誉的讨论甚嚣尘上。自 2017 年以来,多个项目尝试解决这一难题,旨在赋能链上用户,通过一个声誉层来了解他们正在与谁打交道。如今,这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随着各种 SocialFi 项目和名人频繁推出所谓的 shitcoins。本文介绍了链上声誉 (on-chain reputation) 的概念及其重要性,重点介绍了正在研究这一领域的项目,例如 Debank 和 Ethos Network。
链上声誉
链上声誉回答了一个简单的问题:我们如何评估在去中心化系统中与之交互的人的可信度?
在中心化系统中,第三方通常会确保这种声誉(例如信用评分、国际刑警组织红色通缉令、银行账户)。
是否有办法在分布式系统中复制这种声誉保证?
这些努力不仅仅局限于单一协议,而是在空间中进行创新。为了具有适用性,这种声誉系统必须超越单一协议,并创建一套独特的标准,这些标准可以在Web2和Web3平台上识别,建立跨链声誉的通用框架。
任何不成为新标准的尝试都会使这个过程变得毫无意义。
根据a16z的观点,“为了普及去中心化身份,我们首先必须建立系统,将人们相关的链下经验和关联映射到链上”,然后“我们必须构建机制,以标准化、处理和优先处理将添加到链上的数据流”,并“解决去中心化身份的固有挑战,包括链上记录缺乏上下文和获取去中心化网络的问题”。
目前,即使是区块浏览器也只记录了非常基本的输入。没有交易的附加上下文,将更难以对其进行映射和分配声誉评分。
例如,作为交换的一部分收到 NFT 应该与因对某项目的杰出社区贡献而收到的 NFT 有不同的权重。
此外,在加密领域,声誉有多种形式,例如协议信任、借贷信用评分和项目创始人的记录。
只有在考虑了所有这些因素之后,该系统才能适用于许多用例,将链上声誉因素纳入基于去中心化身份公开查询性质的“离线活动”中。
三个步骤:
在链上记录数据
映射并解释数据
转换为“声誉评分”
真正标准化的声誉
在他们的 Request for Builders,Base 团队概述了他们如何将链上声誉视为成功的基础。他们将“链上”比作下一个“在线”,每个链上账户中的声誉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这种背景下,“声誉协议”可以在链上创建更多的信任。他们假设这可能类似于FICO(最知名的信用评分名称)或谷歌 Page Rank 评分。
钱包可以将这些标准作为防欺诈机制实施,对风险地址发出警告。我们已经看到 Rabby 率先引入了关于新合约或诈骗代币的警告。
其他引入了一些声誉措施的还包括基于链上行为的区块链分析公司,如Chainalysis,以及创建 DeBank 信用评分的 DeBank。
信用评分是“用户真实性、活动性和价值的综合衡量标准”。更高的评分意味着更多的活动和用户真实性,但在当前状态下,DeBank 信用评分并不能作为声誉的代理。
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正式身份验证的重要性备受关注,这在加密领域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
一个成功的声誉机制例子是Gitcoin Passport。Gitcoin Passport 自称为“身份验证聚合应用程序”。
就像普通护照一样,用户可以通过验证以前的活动或完成来自不同Web2和Web3验证者的任务和验证来收集印章:
Holonym(KYC)
Civic(生物识别)
Google 和 LinkedIn(Web2)
Guild 和 Snapshot(Web3)
这些印章增加了默认的人类评分,这是分配给每个用户的其可信度的代理。更高的人类评分提供更多机会,最低需要 20 分才能被视为人类。
以下是可以收集的印章示例:
Passport 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保留了用户隐私,使用零知识方法,“创建一个可验证的凭证,证明用户已执行特定活动,但未收集任何个人身份信息”。
另一个创建“可验证验证证明”的有趣尝试正在由 Ethos Network 进行。